看一眼太阳就打喷嚏,是鼻炎还是对阳光过敏?

「鼻炎」,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名词,从出生不久的新生儿到垂暮老人,几乎都曾经或正在受到不同程度「鼻炎」的困扰。

特别是新生儿以及婴幼儿,还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,更不能指望他们自己描述病情,宝妈和队友只能通过自己的观察来判断宝宝鼻子的问题,一旦出现什么风吹草动,比如睡觉吃奶鼻子「呼哧」、「呼哧」响,一天打好几个喷嚏等等,一进空调房就打喷嚏,白天出门看到太阳就打喷嚏,鼻孔里的肉肉大小不对称,很自然就产生了疑惑:

「宝宝是鼻炎吗?」

「宝宝这么小就有鼻炎了?」

「鼻炎是不是不能根治?」

……

说实在,很多情况都是家长们「大惊小怪」了,因为打喷嚏、流鼻涕(或鼻涕倒流)、鼻塞、鼻痒等这些症状,并不代表就一定是鼻炎,人在正常情况下还存在着「鼻反射」和「鼻周期」这两种自我调节机制,它们有时也会引起上面那些症状。

希望通过本篇章,能够最大程度的给予家长们最「接地气」的指导,带大家认识鼻子的一些正常反应。

见到强光打喷嚏?

那是正常的鼻反射

鼻子在人体扮演着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,它既是接受刺激的部位,也是做出反应的部位。鼻粘膜也远不止是「鼻腔的黏膜」,当鼻腔受到刺激时,鼻粘膜会有反应,身体其他部位受到刺激时,鼻粘膜也会有反应。比如在遇到过敏原的时候,和皮肤感到温度低的时候,我们都会打喷嚏。

反之,在鼻腔受到刺激的时候,身体的其它部位也会做出反应,比如说被碰撞了,泪腺会因此受到调控进行泪液分泌。

这些反应都是「鼻反射」。不说不知道,这些「鼻反射」与我们呼吸的潮气量、呼吸频率、甚至眨眼的频率都有关系。

正常的「鼻反射」也会引起鼻塞、喷嚏。正常的反射很容易理解,就比如有人要打你,你会闪躲,这就是一个正常的反射。正常鼻反射是人体自带的功能,不需要特别担心。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些正常的鼻反射:

姿势反射

由于重力作用,人在仰卧位时(相对于坐位或者站立位时),鼻部充血增加;侧卧位时,较低一侧鼻腔充血增加,充血增加意味着鼻腔黏膜肿胀,鼻腔黏膜横截面积减少,气流受限,引起鼻塞症状。所以我们如果感觉只是躺下来那会儿有轻微的鼻塞,没有其他伴随症状,是不需要太在意的。

冷和热温度反射

指人突然暴露于极热或者极冷环境时出现鼻塞和打喷嚏。

有研究者做过相关的实验,将受试者的一侧上肢泡在 15℃ 的冷水中,能检测到受试者对侧鼻腔气流受阻程度增加。明确的调节机制目前还不得而知,但研究者认为,皮肤上有温度的感受器,当这些感受器接收到了温度突然改变的信号,这些信号通过神经反射,反馈到鼻腔黏膜的效应器上,引起黏膜肿胀导致鼻塞,同时组胺释放激活受体导致打喷嚏。

所以有些人一进有空调的环境就开始喷嚏,但适应了温度之后就没事了。

当然,如果待在空调房里面都一直喷嚏不停,那么,有两个可能,第一,可能患有过敏性鼻炎,第二,房间实在是太冷了。

可见光和红外光反射

是指人突然暴露于亮光时出现打喷嚏。

有人做了这么个试验,临床诊断排除了鼻炎的受试者从黑暗的环境中突然给予光刺激,会引起鼻腔黏膜的充血增加,有部分人还会出现打喷嚏的情况。具体的调节机制目前也还是暂不明确,但研究者也提出了类似上述「温度反射」的神经调节机制,当皮肤上的「光」感受器受到刺激后,通过神经反射,引起鼻腔黏膜的效应器做出响应的表现。

所以有些人一出门看着太阳就会打喷嚏,但他其实并不是对阳光过敏。 

总有一边鼻孔在偷懒?

那是正常的鼻周期

鼻周期是指正常人下鼻甲黏膜内的血管交替收缩与扩张,导致两侧下鼻甲黏膜厚度(下鼻甲大小)和鼻腔阻力呈相应的交替改变。

鼻周期目前的产生机制和生理意义尚不明确,有研究者通过观察得出以下结论或推论,鼻周期的生理意义在于:

调节血浆中抗体的释放或者增加黏膜表面纤毛清除分泌物的速度,帮助清除鼻腔黏膜表面的病原体;

鼻周期与睡眠周期有关,促进翻身,缓解疲劳。正常的鼻周期会使鼻孔交替充血,感觉敏锐的人可能会觉得有时候左边鼻塞、有时候右边鼻塞,周期性改变。

家长如果看到宝宝左右两侧的下鼻甲大小不对称,时而左边大,时而右边大,但孩子没有持续鼻塞的表现,那就不需要过分担心了。

阜阳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专科门诊小编提示:大家在认识了这些正常的「鼻反射」、「鼻周期」以及相关症状之后,再遇到「鼻塞」、「喷嚏」的问题,心中就有底,不至于见了蚊子就拔剑,看到草绳就喊蛇了。

创建时间:2020-07-26 14:40
首页    健康资讯    鼻咽保健    看一眼太阳就打喷嚏,是鼻炎还是对阳光过敏?

最新动态